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教程经验总索引TVMW5/小日本5 索引【视频转换】小日本4/TE4XP 索引【视频转换】TAW4 / TDA3 索引【DVD打包软件】
Nero 索引DVD-Lab 索引【DVD打包软件】编解码器 索引 【必读】固顶帖011号
查看: 61|回复: 3

[教育] “毁人不倦”的教育与消失的灵性

  [复制链接]
  • 打卡等级:即来则安

9334

威望

1414

金钱

1万

贡献

管理员

自由的灵魂

积分
101107
主题
5315
回帖
26293
注册时间
2003-4-10
最后登录
2025-2-22
发表于 2025-1-31 23:24: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毁人不倦”的教育与消失的灵性
赵平何 小波/文


天才对教育说:“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灵性对教育说:“不要阻挡我的生长。”

孩子们天生是有灵性的,但这种灵性却在某一天忽然消失,这是教育的失败。这种失败到底在什么地方呢?很多有识之士已经看到这一点,并呼唤“有灵性的教育”。

哲学家周国平先生在谈论教育时说过:“教育不可能制造天才,却可能扼杀天才。因此,天才对教育唯一可说的话是第欧根尼的那句名言: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是的,教育成了孩子灵性的杀手。易中天在谈到这一点时愤愤地说,这种教育的“毁人不倦”本质是功利主义的、应试的、势利的、鼠目寸光的……也势必是短命的。

孙云晓在《我是那个残次品》中讲到一个关于郑正的故事。郑正小学退学,初中退学,高中退学。然而,他的母亲从不打骂他。当郑正不想上学时,她甚至不会发怒,而是带上小提琴,陪他到公园的大树下拉琴,然后用轮流撕花瓣的形式决定是否应该去上学,谁撕到了最后一瓣听谁的,“谁也不许耍赖”。

一次,郑正和校长“打赌”,说找到郑渊洁,证明他说过“不用写作业”这句话,就可以免他的作业。为了帮儿子,这位母亲托朋友找到当时还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任记者的崔永元,又通过他间接联系上郑渊洁。后来郑渊洁来了,给学生们演讲:“同学们,我只有小学四年级的学历,但是……”崔永元回忆,郑渊洁刚一张嘴,坐在他旁边的校长“就有点儿坐不住了”,“脸色越来越白”。郑渊洁也还记得,进行到20分钟的时候,崔永元便拿着小纸条上台和他耳语,“校长说郑老师工作很辛苦,要不今天就到这儿吧。”

“为什么啊?他说辛辛苦苦教育了几十年,都让郑老师这20分钟给毁了。”崔永元捂着嘴,又压低声音补了一句:“不过,你看底下的孩子们这么乐呵,你就撒开了来吧。”崔永元记得,整场演讲中,孩子们不停地笑、不停地鼓掌。后来,郑正到美国留学,毕业回国后曾就职于搜狐网,入职不到一年便被猎头挖走,现在是一家著名网络游戏公司的高级顾问。

正是这些有胆识的人保护了孩子们的灵性,让他们像“野草”一样自由地生长,才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但现实的大环境不容我们乐观。因此,讨论孩子灵性的消失,成了我们一个挥之不去的情结。但愿,我们能拨云见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保护一下孩子。

在丰子恺的《美与同情》中谈到赞美儿童,因为儿童大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孩子会长久地注意一个蚁洞、一只蚂蚁的爬行;一个孩子会对树上跳来跳去的喜鹊惊喜万分;一个孩子会为他的玩偶小猫流泪不止……这些在成人的世界里简直不可理喻。然而,孩子们却发现了一个我们很难发现的世界:

“像辣椒一样辣得我睁不开眼睛!”还有一天,孩子在家中画了一幅“太阳宝宝”的画,画完后说:“太阳有眼,眼会照人。”晚上刷牙时,孩子一边挤牙膏一边说“毛毛虫出来了!”


孩子第一次看见霓虹闪烁,说:“您瞧,灯在跳舞。”


儿童的语言有时简直就是诗!生活中孩子的一些话,有时甚至会让语言行家大跌眼镜。年龄有大小,可智慧不分大小!孩子的思维是闪光的!

这样的灵性,却不能得到完整的保护,是什么让孩子的“艺术感”和“灵性”一点点消失呢?

孩子的灵气在“苛求完美”中消磨殆尽。在课堂上,我们总会一次次地指责孩子,指责他们的一次次小小的过失。灵性,产生于民主的空气中啊!

孩子的灵气在“标准”统一中消磨殆尽。灵性是心灵的品性、是个性的体现。可是我们的教育太多的“标准”、太多的统一。就这样被我们的教育越磨越少!最后,只剩下干巴巴的一堆文字!

一位哈佛大学校长这样说:“我们不在乎学校出了几位总统,出了多少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是在乎哈佛是否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自由的发展空间和条件,是否使每个学生都能走向成功。”


我们应从哈佛的教育理念中获得最珍贵的启发:让孩子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他们从窒息的应试题海中解放出来,还他们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学海和书山中自由地呼与吸。

众所周知,小孩子说一两句富有诗意或灵气的话有时候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让其能长久保持这种态势。这不仅仅是我们做父母、做老师的事,更是社会大众的事。


首先,父母和教师对孩子应该做到发现、欣赏、保护、引导,给他空气、给他阳光、给他水分、给他土壤……给孩子心灵上的自由,相信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有所裨益的。


其次,我们的教育当务之急还是应该:

  • 解放孩子的双手,让孩子能自己动手;
  • 解放孩子的双脚,让孩子能自由活动;
  • 解放孩子的眼睛,让孩子能去看、去观察;
  • 解放孩子的嘴巴,让孩子能自由地说;
  • 解放孩子的大脑,让孩子能想、能思维;
  • 解放孩子的时间,让孩子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教育是棵树,孩子是果实。没有“灵性飞扬的教师”、没有“灵性飞扬的教育智慧”、没有“足以产生灵性的教育土壤”,即使少数的孩子可能会有些天赋的灵性,也完全会被后天没有灵性的教育所扼杀。

《窗边的小豆豆》里的小林校长,是一个懂得保护“学生灵性”的老师。小豆豆一见面就谈了4个多小时,他把伙食分成了“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他带领孩子们夜晚去宿营……他的每一次亮相,都是以一种“教育舞台”上的艺术家的面目出现。再看看我们现在“只为稻梁谋的教育”,“素质教育”完全成了老师和家长手中的“筹码”,艺术学习成了“熟练工种”,哪还谈得上灵性?

一个孩子在往海里扔搁浅中的鱼,一只又一只。一个人过来说:“别扔了,有谁在乎?”孩子说:“小鱼在乎。”是的,教育的目的,是成就孩子,成就孩子的精神成长,他们在乎。老师们真应该学一学那个往海里扔鱼的小孩,让孩子们的灵性复活。

摘编自《青年教师》2011 9 8~13
IsaacZ的发言中如果提到任何字母缩写或专有名词,在本论坛中一般都能搜索到。点此立即搜索点拨论坛。如有搜索不到的,请尝试搜索百度百科,或者跟帖提问。
发帖前请注意看置顶帖。如果你发现自己的问题没有得到回答,说明你的问题提错了地方或者提问前未先阅读版规。
  • 打卡等级:初来乍到

1

威望

1026

金钱

4

贡献

初级会员

积分
1075
主题
27
回帖
54
注册时间
2019-5-25
最后登录
2025-2-22
发表于 2025-2-1 00: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教育禁止孩子自己思想,老师都是把孩子视为什么也不懂的傻瓜,教育孩子不要有自己的想法,要完全按照老师的想。其实孩子本身可以被引导的,引导孩子学习比灌输更好。
我记得初三背单词,因为不敢自己思想,完全按照老师教的记,记得很慢。后来一试联想记忆,记得速度就快了。我之前完全按照老师教的内容记,课本和笔记上有什么我就记什么,不敢想一点没有的内容,结果死记硬背,效率非常低,还容易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即来则安

9334

威望

1414

金钱

1万

贡献

管理员

自由的灵魂

积分
101107
主题
5315
回帖
26293
注册时间
2003-4-10
最后登录
2025-2-22
 楼主| 发表于 2025-2-1 00:31:32 | 显示全部楼层
starsinin 发表于 2025-2-1 00:11
现在的教育禁止孩子自己思想,老师都是把孩子视为什么也不懂的傻瓜,教育孩子不要有自己的想法,要完全按照 ...

低年级还好些,到了高中,把学生禁锢得令人发指。把学生的时间卡得死死的,没有一点独立思考的机会。美其名曰:为了学生好,如果不把他们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他们就不知道干啥。
IsaacZ的发言中如果提到任何字母缩写或专有名词,在本论坛中一般都能搜索到。点此立即搜索点拨论坛。如有搜索不到的,请尝试搜索百度百科,或者跟帖提问。
发帖前请注意看置顶帖。如果你发现自己的问题没有得到回答,说明你的问题提错了地方或者提问前未先阅读版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拨论坛 |网站地图|天天打卡

GMT+8, 2025-2-22 13:43 , Processed in 0.076350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