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教程经验总索引TVMW5/小日本5 索引【视频转换】小日本4/TE4XP 索引【视频转换】TAW4 / TDA3 索引【DVD打包软件】
Nero 索引DVD-Lab 索引【DVD打包软件】编解码器 索引 【必读】固顶帖011号
查看: 2696|回复: 0

[白话佛教] 佛教白话解

[复制链接]

9333

威望

840

金钱

1万

贡献

管理员

自由的灵魂

积分
100482
主题
5591
回帖
26316
注册时间
2003-4-10
最后登录
2024-12-3
发表于 2009-8-7 22:4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佛教白话解

  2007-02-21 19:40


  佛教,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等;但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显得非常特殊。凡是宗教,无不信奉神的创造及神的主宰,佛教却是彻底的无神论者;因此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类哲学而又非哲学,通科学而又非科学。这是佛教的最大特色。狭义地说,它就是佛所说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术语来说,应当叫做佛法BuddhaDharma。在《增一阿含》经的序品中所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用一句话来说,佛教就是佛让人们止恶扬善、自净其意的教法、是佛陀的教育。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是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也就是清净的意思,佛是觉悟。释迦牟尼佛是北印度人,就是现在的尼泊尔,它在印度的北方,西藏的南部。根据中国历史的记载,他是生于周昭王廿六年甲寅,跟现代外国人考据不一样,年代相差很多。佛入灭于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年,世寿七十九岁,我们通常讲释迦牟尼佛住世八十岁,实际是七十九岁,因为我们中国人讲虚岁,虚岁是八十岁,实足年龄是七十九岁圆寂的。如果根据这个记载,释迦牟尼佛入灭到今年,应该是三千零十五年。

  中国拥有历史悠久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虽发源于中国社会,但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也不断从其他民族文化中吸取营养成分,并把它们改造为自己的组成方面。佛教发源于印度,传到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互相影响、吸收,发展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之一,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对哲学、文学、艺术等其他文化形态,都发生了深远的多方面的影响。

  佛教在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中占据重要地位,它影响到哲学、道德、文学、音乐、雕塑、美术等各个文化领域。从大的方面说,佛教教义中的时空无限、体用相即、心性净染(善恶)以及对心理作用的细密分析等,曾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起过启示和推动作用,同时,它的悲观厌世、因果报应思想和对佛、菩萨、神鬼的迷信等,也对古代人民的精神发生过严重的麻醉腐蚀作用。

  佛教正式传来中国是汉朝,非正式还更早,在周朝时已经陆陆续续传过来,但不是正式的,正式是国家派了使节到西域去迎请,礼请过来,这是正式的,正式来是在后汉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在中国已经有一千九百多年历史,到中国来之后,因为是中国皇帝迎请他过来的,所以是以国宾的礼节来对待他,来了之后,与我们朝野人士谈的很投机,我们非常欢迎他,希望他能常住中国。最初来的二位法师,是竺法兰和摩腾,他们二位把佛教,佛像,经典第一次正式带到中国来,为中国朝野所接受,来到中国之后,是国家招待他们,就好像现在的外交部礼宾司来接待,那时候的政治制度与现在不相同,现在的外交部都在行政院之下,从前的外交部不归宰相管理,外交直接归皇帝管辖,那时的外交部也不叫这个名称,而叫做鸿胪寺。所以我们要明了佛教中的寺是怎么来的?寺是汉朝的时候政府办事的机关,它并不是庙,而是帝王所辖的一级单位,直接属于皇帝督导的,皇帝下面有九个寺,寺的长官叫做卿,我们称做公卿,鸿胪寺卿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长,所以由鸿胪寺来接待,以后由于想把他们常留在中国,这样一来,鸿胪寺不能长远招待他们,因此皇帝下面再增加一个单位,也就是从九个寺增加到十个寺,这个寺就是佛寺,佛寺是从这里开始的,而最初的佛寺的名称是白马寺,当时首都在洛阳,故洛阳白马寺是中国佛教第一个寺,要知道这个寺的来源,它是皇帝下面办事的机关,它所办的事,第一点我们要认识清楚佛教它实在是教育,它不是宗教,这一点一定要明了,佛教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育,跟我们中国的儒家一样,是孔老夫子的教育,过去中国人对于教育非常重视。自古以来我们即晓得教育的重要,礼记学记篇所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国家政治要能上轨道,人民要能过真正安和乐利的生活,最重要的是教育。中国近百年来,遭受这么大的灾难,原因就是教育失败,教育政策错误了,所以才有这么大的苦难。中国过去帝王对教育非常重视,教育部在一切政治设施中列于第一,名为礼部,宰相下面六个部是以礼部为第一,把教育摆在第一,佛教也是教育,是外来的教育,但是它的教育的思想基础,跟我们中国教育的理想完全相应,中国儒家的教育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是孝亲尊师,释迦牟尼佛的教育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这样一来,东西方的圣人就不谋而合,如中国人所谓的‘英雄所见,大略相同’。当时的礼部负责一般的教育,替国家选拔人才。皇帝下面就增加了一个佛教教育部,白马寺实在讲就是佛教的教育部,是归皇帝管的,而不是宰相管辖的,因此中国有了二个教育部,而佛教的教育以后比儒家教育更是普及,这是由于皇帝提倡,上行下效,没有多久,佛教教育就传遍了整个国家,对于我们的生活文化思想起了融合作用,与我们中国儒道思想融成为一体,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基础。实在讲,佛教到中国的发展,是远远超过了印度,历代修学成就之人非常之多,比印度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所以佛教教育从汉朝起一直到清朝,国家社会以及全国老百姓都非常喜爱与认真的学习,带给中国几千年来的长治久安,是个很大的稳定力量,这是我们应当要认识与不可忽视的。当时的佛寺是佛陀教育的机关;唐朝以前佛寺的主要工作都是从事经典的翻译、经典的讲解、以及指导大众修行。以上是佛法传来中国的情形,我们了解以后,再介绍佛法二字的释义。

  什么是‘佛法’?中国人常说,佛法无边,‘佛’这个字是从印度梵文翻译过来的,它的意义是‘智慧’,‘觉悟’。当年为什么不直接翻译成为智觉?而用这个佛字?这是因为中国文字中没有相当的字汇能够对等的翻出来,因为‘佛’这个字含有多义;它所含的智慧之义绝对不是我们一般所指的智慧,而是究竟圆满对宇宙人生彻底明了的智慧,对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无所不知的智慧。而我们中文里‘智觉’二字都没有圆满的意思,因此采取音译再加上注解。通常讲佛智有三种,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这些都是佛学专有的名词。这三种智,以现代哲学名词来说,一切智就是宇宙万有的本体,对于宇宙万有本体彻底明了通达,而且非常正确,这种智慧,佛教里称为一切智。第二种智叫做道种智,道种智是知道宇宙一切现象,这个现象太多,例如:动物、植物、矿物、森罗万象,无量无边,这些东西从那里来?什么道理来的?怎样演变的过程成为现在这个状况?将来的演变又会变成什么样子,这些完全明了与通达的智慧叫做道种智,也就是知道宇宙万有的现象。第三种智慧讲一切种智,就是本体与现象,它是一不是二,这个是最究竟最圆满的智慧,它不是偏在一边,而是对整体完全通达明了,这样的智慧才是圆满的智慧。智慧的作用就是觉悟,就是觉而不迷,对于人生宇宙、过去、现在、未来,通通明了一点都不迷惑,这才叫觉。所以智是体,觉是用,在生活中起作用,我们称之为觉,觉是智的作用。

  以上是对佛这个字简单的说明。起作用是觉,那么觉必定有对象,所以觉是能觉,能觉是自己有智慧,大智大觉,所以佛寺有很多名‘大觉寺’,大觉就是佛的意思。觉的对象我们用一个总代名词,这个代名词就叫做‘法’。‘法’字的内容就包含宇宙万有,用一个代名就统统把它包括尽了。

  佛法简单讲,有四种:心、境、事、理。这四大类把宇宙一切万法都包括在里面;心就是思想、见解,例如我们讲心理,精神这部份。除此之外,境就是境界,例如我们今天所讲的物质。精神物质,现代科学把一切万法分为这两大类,就是佛法里讲的心、境,或者是心、色。心经讲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色,这个色指的就是境界,也就是物质,与一切事,一切道理,所以这个‘法’字可以说把宇宙万法都涵盖尽了,这是我们觉的对象,叫做所觉。

  大约在民国十二年时欧阳竟无先生在中山大学发表一篇讲演,那次讲演当时在国内起了很大的震撼!当时的讲题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世所必需’。换句话说‘佛法’是现代人所必须要学习的,它不是宗教,它也不是哲学,这在当时的确引起很大的震撼,因为一般人不是把它看成宗教,就是把它看成哲学。欧阳先生说佛法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他提出很多理由来证明,的确也是如此。佛法为什么不是哲学呢?哲学都是二元的,有能有所,佛法没有能所!能所不二,这是中外哲学所没有的,所以它不是哲学。哲学有能有所,有能觉,有所觉,这些都是属于哲学的范围,而佛法讲能觉与所觉是一不是二,是很难理解的,这个道理在佛教唯识经论中讲的非常透彻,它讲的三细相,无明不觉生三细。其中第一个是无明业相,无明就是动,这一动就有能见相,经中叫做见分,由能见相变现出来的所见就是相分。见相同源,是同一个本体,所以它是一,不是二,这些就不在哲学范围之内。这是佛教的一个特质,所以佛教是佛陀智觉宇宙人生的教育,我们每一个人,不管信仰任何宗教,都应该学佛,因为它是智慧觉悟的教育,一定要认真地去学习与研究,这些是‘佛教’的定义。

  今天的社会中,佛教有四种不同的形态,要辨别清楚,而我们今天所讲的是传统的佛教,原本释迦牟尼佛的教育,但是大约在一百五十年至二百年前之间,佛教变质而成为宗教,例如现在可以看到的一些佛寺,它不是教学或讲经说法,也不是指导大家修行,经常都是拜忏、祈福、超荐亡灵,因此就变成宗教。所以今天绝大多数的佛教是宗教的佛教。在日本有少数佛教寺院所办的私人佛教大学,他们把经典当做学术、哲学来研究,形成学术的佛教或哲学的佛教,专讲佛教的理论而不重视修行。最近还有一种更糟糕,扛著佛教的招牌,做些与佛教完全不相干的事情,这是邪教的佛教,不伦不类连宗教都不如。宗教不会叫人做坏事,学术也还不错,探讨理论,邪教就很糟糕,甚至做出很多违背道德的事情,所以我们要明了现在佛教在世界上有四种形态,我们真正要学的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育,目的是使我们能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得到生活上真实的利益。



  佛法的修学,一定要证到阿罗汉果。‘阿罗汉’,‘菩萨’实质上与现代教育制度的学位名称相同,例如大学毕业,授给您一个学士学位,在佛陀教育里面的学位就叫做‘阿罗汉’。‘阿罗汉’是学位的名称,因为您已经真正证得正觉,正觉就是您对宇宙人生,思想,见解,行持,绝对是正确的,正如三皈所说的‘正而不邪’,‘觉而不迷’,‘净而不染’,这时就得到正觉的果位,尊称为阿罗汉。再升一级是‘正等正觉’,等于佛而不是真正成佛,比佛差一级,由此可知正等正觉虽然觉悟没错,但跟佛还是不能相等,正觉是小乘,正等正觉是大乘。大乘学位的名称是‘菩萨’,再往上去就是成佛,‘佛’也是学位的名称,是佛陀教育中最高的学位,在得到最高究竟圆满的智慧,丝毫缺陷也没有,就称为‘无上正等正觉’,没有比这更上了,所以这个学位的名称为‘佛陀’,如我们现代教育所称的博士。‘佛’是博士,‘菩萨’是硕士,‘阿罗汉’是学士,这是三个阶段修学的果位,也就是佛法修学的目的。总而言之,我们把它归结起来讲,它是觉悟明了宇宙人生的实相,对宇宙人生的真相彻底明白、通达,具有究竟圆满的智慧,所以‘佛教’是智慧的教育。我们谁不想求智慧呢?有了智慧,任何事情都可以解决,所以佛法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只要您有智慧,不论您在社会从事任何行业?决定都是第一,因为您不迷惑,所作所为都会是正确的,所以行行都是第一,这是佛教教给我们的。

  ‘目标’明了以后,再谈它的教学方针,它用什么方法教育我们?使我们真正达到正觉,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呢?这就是修学纲领!有两点,我们要特别重视,就是‘菩萨道’、‘菩萨行’。

  自古以来,大家最重视的佛经是华严经,称为经中之王,华严又称为释迦牟尼佛的根本法轮,一切经,一切法门,都是华严眷属。好像一棵树中,华严是根,是主干,一切经是枝枝叶叶,枝枝叶叶再多也不能离开根本,所以华严称为根本的教法。我们在华严经看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是佛法修学的一个榜样,善财童子参访善知识的第一句话,他就说:‘我已经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心就如同现代人所说的,我已经立志要求究竟圆满的智慧,‘但是我不知道要怎样修菩萨行?学菩萨道’?请求善知识指导。因此菩萨行和菩萨道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菩萨道?菩萨是梵语,翻成中文是觉悟的意思,菩是菩提,萨是萨埵,中国人简译成菩萨,实际上印度的梵语是菩提萨埵,菩提是觉,萨埵是众生,是一个觉悟的众生,不是迷惑颠倒。‘道’是指‘存心’,换句话就是我们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待人接物,什么样的心态来过日子?以什么样的心境生活在这世界?这些的确对我们很重要。如金刚经上须菩提向释迦牟尼佛提出两个问题:

  一个是‘应云何住’?一个是‘云何降伏其心’?道就是存‘心’,应以什么样的‘心’修行?这是要明了的,菩萨行,‘行’就是行为,身体的造作,口里的言语,心里的念头都是属于行为。我们应该要用什么样的行为才合乎真智彻悟的标准?

  以上是指导的两个原则。儒家孔子教学中的格物致知就是菩萨行,诚意正心就是菩萨道,所以佛教到中国来,能为中国人欢喜接受,因为它与孔孟学说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建立在同样的基础上,儒家讲的比较简单笼统,佛法讲的很详细,因为儒家充其量后来结集而成者只有十三经而已,佛法经典不只三千部。佛法讲得太详细了,因此儒佛两家一合作,那便是儒家提纲要,而佛家则详细地来讲解,的确让我们对宇宙人生做到明达不迷,这是它的好处。

  我们知道它教学的重点,一个是我们的存心,一个是行为,因此我们要讲求修行,‘修行’就是‘修正行为’。我们的行为有了错误,把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这叫做修行。

  行为太多太多,佛用归纳的方法把它分为三大类:身、口、意。身是我们身体的行为,口是言语,意就是思想、见解。用这三大类就把我们的行为都包括了,这三大类的行为若有偏差,错误,把它修正过来,这叫做修行。

  我们常常听到佛门中讲的‘开悟’,是指某人修学开始觉悟了,您知道自己的思想见解行为错了,这就悟了,悟了就不迷了。我晓得我今天做错了事,说错了话,晓得今天想问题的思考方式错了,这叫做‘开悟’,也就是觉呀!悟了以后,立刻改正过来,将我的思想、言语、行为,改正过来,过而能改,改过自新,这叫做‘修行’。故佛教的教学,一点迷信都没有,你们不能把它想错了,它的教法非常平实。

  佛教中称佛为‘本师’,根本的老师,学佛的人自己称为‘弟子’,我们跟佛的关系是师生关系。佛是我们的老师,而不是神,这一点要明了。我们今天拜佛,拜佛就是如同我们中国人敬祖宗的意思,慎终追远,不忘始本!我们今天得到佛陀的教育,真正开启智慧,晓得如何断惑修善,这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教给我们的。佛弟子每天拜佛是纪念的意思,就跟我们拜祖先一样,慎终追远,返本报始,我们连最初的老师都不忘,自然对现在教我们的老师更不会忘,感恩之心自然深厚。远祖不忘,自然对于现世父母,知恩载德,当然更不会忘掉,这就是‘孝亲尊师’!佛教育要从这里做起。世界上有许多国家民族不懂这个道理,所以才会天下大乱,若人人都能敬祖先、爱父母、尊敬老师,此人在社会上绝对不会做坏事,因为若做了坏事,内心会想我对不起父母、老师,所以他要想做一桩事情,都要考虑一下我对得起老师、父母吗?若大家能够信守佛陀教育的话,就不会为非做歹,社会上就不需要警察、法院、律师。中国自古以来至清朝时代,我们的社会治安会维持良好,都是靠儒佛的教育,大家相信因果、孝顺父母、与尊师重道,尤其在乡下没有警察,也没有法院,老百姓若有了争执,会找一个教私塾的先生,请他来评评理,老夫子一听过两边的意见后,就以孔老夫子的道理来说,大家就没有意见,同时也解决问题,比法律还有效!儒佛思想深入人心,得到大众的敬仰,故能给社会大众带来真正的和平幸福与和睦相处

  诸位必须明白‘修行’的定义,绝对不要以为每天念多少经,念佛、拜佛就是修行。佛教育的早、晚诵经是很重要的学习功课,这两课的意义也要明白,早晨念经是提醒我们今天一天当中不要忘了佛对我们的教训,它是提醒我们应该怎样生活?怎样做人?怎样办事。晚课则是反省,想想我们今天念的经义训诲,对照一下那些做到了,那些还没做到。所以早晚课很重要,能使我们真正反省、检点,随时提醒自己,让我们能天天开悟,积小悟成大悟,常常觉悟,觉而不迷,时时处处修正自己的行为。早晚课的意义绝对不是念经给菩萨听,佛菩萨是泥塑木雕的,他听不到,这些全部是自己的事情,不干佛菩萨的事情。

  具体而说,第一最高指导纲领,指导我们修行的,叫做‘三皈依’,所以学佛的同修们想入佛门接受佛陀的教育,先要受三皈礼,也就是正式拜老师,愿意成为三宝弟子,做释迦牟尼佛的学生。

  三皈依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但我们要了解三皈依的真正意义,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

  第一‘皈依佛’,‘佛’是觉悟的意思,觉而不迷;‘皈’是回头,‘依’是依靠,从迷惑颠倒,回归依靠自性觉,这叫做‘皈依佛’,并非皈依外面的佛,而是自己内心本自具有的大觉佛性。

  第二‘皈依法’,所谈的‘法’,是狭义的,不是指广义的佛法的法,佛法的法是广义的,指的是宇宙万有,此处的‘法’是指佛的教学,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的道理方法。皈依法的‘法’也就是指佛的教材经典,它是我们修行的标准。我们如何知道自己的思想、见解、言语上的错误?佛经就是标准,用佛法的标准来对照,如果我们的想法、看法和经典一样,那就是对的;如果和经典上不一样,那就是错的,要赶紧修正过来。例如佛教教我们孝顺父母,我们对父母没尽到孝心,这就是错误的;佛叫我们要尊敬师长,没做到就是错误的;佛教导我们在生活中要求心地清净,我们却一天到晚生烦恼,这也是错误。所以经典就是修正我们的思想、见解、行为的标准。‘皈依法’是正而不邪,是正确的思想、见解、行为。

  第三‘皈依僧’,此处所说的僧不是讲出家人,‘僧’的意义是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僧也是和睦的意思,大家在一块很和气的相处,所以‘僧’是净、和的意思,净而不染、和而不争。例如我们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一见就起心动念,碰到欢喜时,就起贪心,就是污染,见到不喜欢,不高兴的,起了嗔恚心,嗔心也是染污,你的心本来清净,没有贪、嗔、痴、慢、疑,在接触外境时,迷而不觉,起了贪嗔痴慢,真心就被污染,所以佛陀教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处世待人接物,要和睦、慈爱、不起贪嗔痴,不要被污染,要保持心地的清净。佛说我们的心本来是清净平等与慈悲,所以慈悲是性德,不是修来的,本性就是慈悲。孟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是本性!所以要恢复本性,这就是三自皈的要义,佛法的修学从这里开始。

  佛法修的是觉而不迷(佛),正而不邪(法),净而不染(僧),求究竟圆满的智慧幸福、真善美慧的人生。

  佛既然重教学,教学需要一个团体,团体有它基本的规则,基本的规则就是‘六和敬’,也就是僧团。佛法中四人以上,遵守六和戒,在一起共同修学生活,称为僧团,就好像佛教的学校一样。今日的道场,意思是大众修学活动的场所。

  六和敬中第一见和同解,见是见解,也就是我们今日所讲的共识,如果见解不相同,天天闹意见,团体就不像团体,没有幸褔可言,必须见解要相同。佛讲我们的见解相同,讲得的确很妙,非常的高明,叫我们听了五体投地。佛不是以自己做标准,要求众人的见解都要跟自己相同,佛不是这个说法,这样我们未必肯服他。佛是要大家把妄念通通舍掉就相同,有妄念固执就不相同。大家把妄想执著都舍掉就相同了,谁也不跟谁走,谁也不受谁的约束,我们把一切的分别执著通通舍掉,每一个人都是心境清净、平等、慈悲就相同,故佛法的‘同’是建立在真理的基础上。

  第二‘戒和同修’,戒是法则,持戒就是守法。大众在一起生活,如同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人人要遵守。例家庭内,中国祖先为我们订下来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每一个人有他的身份义务。我们每一个人明白自己的身份,尽自己的义务,这个家就和睦!就不会有争执,这就是家规。还有现在的公司,它也有个章程与法规。寺院内有同住公约,每个人都能遵守,就能和睦相处,故佛家讲戒,就是守法的意思。我们要遵守国家的法律,社会的道德风俗习惯,要遵守自己所订的章程,它是我们小团体的法规。戒和同修就是包括了以上这些事理。

  第三‘身和同住’,四个人以上居住在一起,日常工作平均分配。

  第四‘口和无诤’,言语和雅没有争执。

  第五‘意和同悦’,每一个人心里都很欢喜,如同佛法所讲的法喜充满。

  第六‘利和同均’,利是物质生活,大众都过平等的生活。衣、食、住、行都能做到均平,均等,大家就没话可说。

  所以这六条是佛法僧团基本的条件,只要我们遵守这六个条件,就是僧团,所以诸位要知道‘僧团’绝对不只是指出家人,一个家庭内有四个人照这个方法修行,这个家庭就称之为僧团,公司行号老板、员工照这个方法去做,公司也就是僧团,所以佛法的教育应用很广。

  寺院是佛教的学校,是大众的模范与代表,更应当要遵守。假如这个寺院不能遵守六和戒,这个寺院就不能称之为佛教的僧团,也就不能代表佛陀的教育,只能把它看成是宗教或学术的佛教。若能照上述六个条件去做,那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释迦牟尼佛传统教育的道场、机构。

  还有一个条件很重要,就是同羯磨。‘羯磨’是印度话,中文译为会议、议决,所以佛教它是民主的,不管大小事情,都要征求大家的意见,不可独断作主。羯磨就是开会,大家如果有不同的意见,可以在会议上提出来讨论,会议通过之后,就一定要放弃自己的意见,遵守大家的决议。佛教是民主的,非常适合于现代的生活,故佛教是非常理想,高尚与开明的教育,也是民主教育的模范。

  佛的一年一度再教育是结夏安居,现在每年还有一些寺院举行,但是内容变了质。夏安居的起源是古印度的雨季有三个月,当时出家人的生活都是去托钵,若雨季去托钵就相当困难,由于当时印度其他宗教徒都不出去托钵,因此释迦牟尼佛制定他的弟子,在雨季三个月当中,不出去托钵,以免让人说闲话。这三个月可接受居士的供养,饮食由居士送来,同时,它更重要的意义,是进修再教育。当时,佛的弟子有两种,一种是常随弟子,就好像念书还没有毕业,不能够自己独立,得常常跟著佛;另一种是菩萨弟子,已经修学有了成就,可以自己独立,有责任代佛弘化,每一个人住持一个道场,所以佛法传播很广。这些人平常‘讲经说法’,教化一方,但是自己仍要不断的求学,这就是利用夏安居,所有这些在各地主持道场的弟子,每年要和佛共住三个月,全部回到佛的身边,这三个月就是再接受进修教育,就好像暑假时老师不是放假,而是参加进修一样,可见这个制度非常的好。九个月去教学,三个月进修,每年九个月教化众生,另有三个月跟佛进修,听佛讲经,若有疑惑,随时可以请教,同学之间也有互相切磋,交换教学的经验与心得,这的确是非常圆满的教育制度,真正值得赞叹,故结夏安居的真正目的是进修教育,以求精进。

  佛法学习初阶,如观经三种净业,‘三种净业’,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可见它的重要性。无论修学那个宗派法门,这是根本法与基础。前面讲过的觉、正、净是它的纲领。三种净业则是入学必备的条件。

  第一条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里面讲的四桩事情很重要,一定要修学,它是人天的福报。第二条是小乘的福报,第三条是菩萨的福报。第一条是最基本的,做人也要以这为基础。孝亲与敬师是求学的根本,现今这个世界这么乱,原因就在世间缺乏贤母与良师,故中国古时政治上的设施,非常重视教育;贤人是要家庭与老师合作才能教育出来,从前的教学是教育,现在的教学重科技,教育是教人怎么做人,孝亲尊师是做人的根本,因父母是生育我们的恩人,要知恩报恩!老师是生我们法身慧命的恩人,人若没智慧,与畜生就没两样,因人也是动物之一,人比动物高是人有智慧,有道德的观念,智慧道德是老师教的,所以老师的恩德与父母是相同的。

  佛法修学的次第,常以四大菩萨为代表,犹如大学内有四个学院组成,四大菩萨就是中国的四大名山中九华山地藏菩萨,普陀山的观音菩萨,五台山的文殊菩萨,峨嵋山的普贤菩萨。这四大菩萨代表佛法教学的四个重要课目,等于四个学院。这也是佛法的纲领,不管多少宗派、经论,都出不了这四个范围。学佛要从地藏学起,大地是我们生活的根本,何况地底下有无限的宝藏,例如资源,我们开采资源,受用不尽。佛讲的地是比喻我们的心地,心地里的宝藏是无尽的,心地蕴藏有无限的智慧,德能与才艺。佛说我们每一个人的智慧、德能、才艺都与佛一样,没有差别。换句话说,每个人都有此宝藏。问题在你自己不知道开采它。佛陀教育就是教人开采心地宝藏,而孝亲尊师就是开采心地宝藏最重要的工具,所以地藏经就是佛门的孝经。我们若想发挥自己本性中本具的智慧、德能与才艺,一定要孝亲尊师,孝亲尊师是性德。为何佛教这么重视、提倡它,因您若不从这里做起,您自己的本性、德能、智慧永远不能显现出来,所以佛法是师道、是教育!如育婴孩,始于胎教,故佛陀教学重视孝亲尊师。

  慈心是佛心,佛菩萨的心;慈心从孝敬心扩展出来的大慈大悲心。在佛法中,观世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的精神,它是建立在孝敬的基础上,没有孝敬心,绝对不会有慈悲心,我孝顺自己的父母,也要孝顺天下一切人的父母,这个心要扩大。我敬自己的老师,进而尊敬一切众生,这样就是大孝、大敬,就成为观世音菩萨的慈悲。这是佛法修学的程序。

  慈心是德之用,是现在心,非指过去,或未来,指现在一念心,至诚是心之本体。慈之德用是十善业,修学十善业,十善之体就是慈。佛门慈悲为本,慈这个字是会意的字,上面是兹,下面是心,就是现在一念心。佛跟我们说,善恶果报是真理,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实,佛都不能改变。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们要想得善果,一定要修善业,业是事业,我们要从事善的事业,将来就可得善的果。我们一般人追求幸福美满的生活,这是善的果报,一定要从事善的事业,才能得善的结果,绝对不可能有做恶业而能得善报,做善业得恶报的道理,这些我们要明了与信守的。

  十善共有十条,它是我们做人的基本道德观念,有三条属于我们身体造作的,第一就是不杀生,因为一切有情它有生命,有灵性,它都是贪生怕死,所以佛法把不杀生列为第一个戒条。我们不愿意别人杀害我们,我们也不能杀害一切众生,所以推己及人。儒家讲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加诸于一切众生。第二条是不偷盗,第三条是不邪淫,这三条是佛法的根本戒,您能够信守,便能够得大富、大贵。若不能遵守,杀生的果报是短命,有许许多多的灾难。偷盗的果报是贫穷。邪淫的果报是鸳鸯雀鸽报。所以佛在戒律里面把这三条列在前面,用意非常之深,故佛不是勉强我们做!自己做自己得好处,得利益;若不能修,一切都不如意,因此佛家修学是以慈悲为本。另外有四条属于口业,就是言语。言语要谨慎,孔老夫子教学,它有四个科目,第一是德行,第二就是言语。问对关系很大,言语不能伤人,要柔和、有信用与诚实,所以语业上有四条戒律,第一是不妄语、不欺骗。第二是不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第三是不恶口,恶口是说话粗鲁、很难听。第四是不绮语,绮语是花言巧语,目的都是欺骗。另外意业有三条戒,不悭贪、不嗔恨、不愚痴,这是十善业。佛教我们要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杀则伤慈,伤害自己的慈悲心失却慧命!不孝亲、轻慢师,皆失慈心丧慧命,这个道理一定要明了,明白后才会认真去做。

  第二‘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三句话好比童蒙养正,在佛法修学上,您将来要想成就慧业,这是很重要的修学条件,受持三皈,就是觉、正、净三宝!三宝从慈心生出,慈心生觉、正、净。觉就是佛,正是法、净是僧,这是三自皈,如前所说,第一是觉而不迷,第二是正而不邪,第三是净而不染,这是佛法修学的总纲领。法门虽多,法是方法,门是门径,修学的就是觉、正、净。它是在自己心里面的,故佛法是内明,是内学,要从自己心地上去做功夫,如果从心外去修,那就变成外道,佛法指的外道,不是指佛教以外的宗教,而是指心外求法者。因为佛法著重于内心的修养,内心的觉悟,故佛法是自性三宝。皈依是三自皈,皈依自性三宝,将内心的觉、正、净,表现在日常生活,与处世待人接物上,就是行为上的三宝。例如六根接触六尘,的确做到不迷惑,没有邪思,是自性正,没有染污,就是自性清净,变成了行为上的三宝了。这就叫做三自皈。自性三宝,是我们真正的依靠与皈依处。

  除了自性三宝之外,佛法还有住持三宝,住持虽然是外面的形象,但是若没有这个形像,佛法就不能够存在与建立,不能利益广大的众生。因此住持三宝很重要,它就是形式上的佛教,寺院、庵堂、佛像,经典、出家人,代表的就是住持三宝,没有它,佛法就会毁灭,所以这也很重要,应该尊重护持。住持三宝中的佛宝,佛在世时是没有问题的,佛不在世时,佛菩萨的形像就是佛宝,看到它就要想到佛,要礼拜,这不是迷信,它的用意是尊师重道,如同我们过去的读书人提到孔夫子,一定肃然起敬,见到孔子的牌位一定要拜,又例如中国人见到祖宗的牌位,一定要拜,这是‘返本报始’的道理,不忘自己的始祖。佛离开我们三千年了,对佛不忘,自然对我们现在的老师、父母,也会一样的敬爱与孝顺,这些都是孝亲尊师的根本。

  住持的法宝就是经典,佛不在世,住持三宝以法宝为主,佛教导弟子当他入灭后,嘱付后世弟子要依靠四依法;遵守四依法,就如同佛在世时没有两样,不会走错路。

  四依法中第一是‘依法不依人’,法是经典,佛所说的绝对可靠。

  第二经典有很多的译本,我们要‘依义不依语’。

  第三佛教导我们要‘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了义是真正能了生死、脱轮回、真正断烦恼、生智慧,才是了义经典。一切经典我们要去选择,因为佛是随机说法,经有了义与不了义,佛经中有讲做人的道理,有讲升天的,小乘、大乘以及成佛的,佛劝大家要选最上乘的佛法,就是成佛者。了义当中之了义者是‘无量寿经’,中国人公认的大乘了义经典有法华经、华严经等,而无量寿经是尤其难得,它是华严、法华的精华。其次是小乘经典,成阿罗汉果,大乘经典成就菩萨。人天的经典是来生得富贵或者升天,这些都有方法,佛也都教给我们,但是我们应选择最上乘,这就是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第四是‘依智不依识’,这是佛法的修学态度,智是理智,识是感情,不要感情用事,修学佛法要理智,不要动感情。

  以上是佛教给我们的四依法,遵守这四条就如同佛在世时没有两样,不会有偏差。住持三宝中,法宝非常重要,另外住持僧宝就是出家人。法是经典,经典需要人弘扬,所谓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经典需要人讲解,一定要研究,讨论发扬光大,让人人都能明了修学,佛陀的教育才能普及,因此住持三宝,也是我们的依靠。但是真实的皈依是从住持三宝中启发我们的自性三宝,例如我们见到佛像,就想到自性觉,见到经典,就想到自性正,见到出家人就想到自性清净。以上是三皈戒。‘具足众戒’的戒,是戒律、生活规范,就是律法,它有精神与条文,会随著时代而修正,因每一个时代生活方式不相同,所以有些条文在今日已不实用了,就如同法律也会因时代不同而修正。经典中的戒律,是佛当年为印度人制定的生活规范,那是三千年前社会的生活方式之下而制定的,我们今天念这个戒本是纪念的意思,并不完全适合用,只有重要的戒条像不杀生,不邪淫等等可以采用,因此佛教传到中国来,戒律就修正了而称为‘清规’。所谓‘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百丈大师立的‘清规’,就是戒律的中国化、现代化。从百丈禅师把戒律中国化之后,自古代到现在,每一个道场、寺院都有它共住的规约,每一家都不相同,目的在适合道场修行的宗旨。近代佛教要传到外国,戒律一定要适合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要外国化,外国人才能接受与修学。戒律里面有律仪,善法与摄众三大类。善法、摄众不在戒条内,这是讲原则,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只要有利于社会大众的事情,虽然戒条内没有也要遵守与实行,摄受众生如同刚刚所讲的如何能让外国人也能明了喜爱学佛,戒律条文中没有,也应该特别制定规约,就叫做摄众生戒。三聚圆戒就是‘律仪、善法、摄众’;圆是圆满,佛法以戒为师,没有戒,佛法就不存在;如同儒家,没有礼,儒也没有了。它代表行为的准则,所以必须不犯威仪,才能真正守戒守法。因此受持三皈是佛法的入门,具足众戒是修行的根本。

  第三是菩萨福,是最究竟与圆满的福报,但它一定以前面两福为基础,这三种福好比三层楼,底下一层是上面一层的基础,上面一层必须要根据下面一层才能建立。‘发菩提心,深信因(念佛)果(成佛),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菩提心就是觉心,观经所说:第一‘至诚心’,真诚到极处,这是心之体。第二‘深心’,就是清净心、好善、好德之心。第三‘回向发愿心’,也就是慈心悲心,愿愿都帮助众生,利益众生,这是大慈悲心。深心与回向发愿心,是用。深心是自受用,回向发愿心是他受用,也就是我们处世待人接物要用什么心?自己独处时要用清净心,没有忧虑、烦恼。对待别人要用慈悲心。佛法讲的‘菩提心’与儒家讲的‘诚意、正心’是一样的,诚意也是心之体,正心是心之用,所谓儒佛不二。这是大乘菩萨修行的根本,佛教到中国能被中国人普遍接受,就是它和儒家的教学基本概念完全相同。‘深信因果’,善因有善果,恶因有恶报,善恶果报,丝毫不爽。

  为何证得菩萨果位还要深信因果?须知此地所指的‘因果’不同其他的因果,而是指念佛成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因为菩萨唯一的目标就是要成佛,所以要深深相信念佛成佛这一因果。大乘经典有八万四千法门,唯独念佛成佛是真正的因,真实的果。

  为何说无量寿经是第一经呢?因为无量寿经所讲的就是念佛成佛。佛的一切经中讲成佛的理论与修学方法,最圆满透彻,就是在无量寿经里,它是佛经中的第一经。念佛成佛,念九界就成九界,这是佛法讲的万法唯心造。观经讲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就看您念什么就成就什么。所以说念佛成佛,念菩萨成菩萨,念天就升天,念人来生就得人道,如果你念贪,来生就是饿鬼,念嗔恚,来生堕地狱,念愚痴就变畜生。愚痴就是是非善恶搞不清楚,把善法当恶法,把恶法当做善法。‘念什么成什么’这句话叫我们要三业敬慎,就是心智、思想,言语,造作要慎重,要敬谨,起心动念,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知因果责任,成败关键在于此,所以一定要深信因果。‘读诵大乘’,您若想修行,修正自己的思想、见解、行为,一定要有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前面讲的依法不依人。经典要常常念,念了您就了解自己的看法、想法是不是对的。一切以经典做标准,所以一定要读诵大乘,它是日常生活,处世待人接物,修因克果的真实依靠。用佛法的标准,建立共识,以佛为师,以佛为友。‘劝进行者’,就是实践力行,菩萨事业。劝是劝勉,进是进修,我们自己要劝自己努力精进,同时也要劝勉大众学佛,这是我们的责任,把佛陀教育普遍传播,希望每个社会与国家都能遵守与奉行。修身、齐家是自利,治国平天下是利他;做到这些,就能得到美满幸福的人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求生净土,是超世永恒圆满的智慧,它的意义都写在无量寿经里面。

  大乘修学要领尚有文殊十波罗蜜,就是六度的展开,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以及华严经里面所讲的方便、愿、力、智十度,是菩萨所必修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都是出自华严经,这些都是修学的纲领。

  佛教教学的艺术,我们如能明了,会对佛教的教学佩服的五体投地。当时释迦牟尼佛教学传道,如同中国的孔子,也是周游列国,到处讲经说法。佛灭度之后,后世教学则讲求艺术表法,教学讲学,教材与教法,完全朝艺术这个方向去走,所以佛门重视音乐、美术、雕塑、建筑,以及其他的例子不胜枚举。简略来说,,佛门里面通常供佛像是一佛二菩萨,例如阿弥陀佛与两旁的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当中的佛代表本体,二位菩萨代表德用。德用何以要以二位菩萨为代表,因为德用是无量无边,佛法将它归纳为两大类,一是智,一是行。西方三圣中,观世音菩萨代表行,大慈大悲;大势至菩萨代表智,也就是大慈大悲要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上,不可感情用事。所以佛像供奉是表法的,必要明了此义,才不致迷信。另外,具体向诸位报告一个例子——如‘天王殿’,正规的寺院建筑,它有一定的形式,一进入寺院,第一个建筑物就是天王殿,也就是护法神,天王殿里面供的俗称‘四大金刚’,实际上就是四大天王。天王殿当中是弥勒菩萨,面对著门口,一进门就看到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旁边是四天王。弥勒菩萨,满面笑容,肚皮很大,表量大容人,要能笑面迎人才具有入佛门资格,台湾这几年来提倡微笑运动,佛门早在三千年前就提倡这个运动,提倡大家的肚量要大,能包容一切,它代表‘生平等心,成喜悦相’;它代表我们入佛门,第一个要求,就是要具此态度才得进入佛门,不能有分别、执著与成见。四大天王也是表法的,东方持国天王,它代表负责尽职;南方增长天王,代表日新又新,天天求进步;西方广目天王与北方的多闻天王,这二位天王代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博学多闻。这是护自己的法,护自己的觉、正、净;护自己现前幸福美满的生活,能做到这些才行!不是说我们去烧香拜拜,佛就赐褔给我们,我们一定要明了,启发心智、身体力行。我们见到持国天王要反省我们在家庭、社会中有没有尽职?不仅要负责尽责,而且天天求进步,不进步就会落伍。所以南方代表光明、智慧、日新又新,怎样做到负责尽责与日新又新?就必须要求学、多见多听,也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博学多闻,才能使您的生活美满、事业成长,才能让您能得到真正圆满的幸福,这是真实的护持,所以佛法中所供养的佛菩萨形像,全部有很深的教学表法意义,您若真正明了,到寺院去参观时就像进入佛陀教育博物馆,您流览一遍后,佛法中的精华就全部得到了,所以它的确跟宗教不一样,它是纯粹的教育,充满了无限的智慧。
IsaacZ的发言中如果提到任何字母缩写或专有名词,在本论坛中一般都能搜索到。点此立即搜索点拨论坛。如有搜索不到的,请尝试搜索百度百科,或者跟帖提问。
发帖前请注意看置顶帖。如果你发现自己的问题没有得到回答,说明你的问题提错了地方或者提问前未先阅读版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拨论坛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4 00:55 , Processed in 0.296897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