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何以“毁人不倦”?
小尹爱教育 2024-12-11 10:23中国现行的教学制度,特别是以“考试为导向”的教学方式,由来已久。五四运动以后,我国引进西方教育思想,其初衷是促进民族近代化、学术进步,但在无意中走进了错误的道路。
如今的学校,就像是一条生产线,只看分数。从小学开始,他们就像是在与“分数”作最后的挣扎,根本没有想过要发掘学术的魅力,也没有想过要发掘自己的兴趣与创意。特别是在语言和科学的教育中,这种脱离了课程性质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只停留在“死记硬背”的状态,而忽略了实践能力、创造性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中国自五四运动以后,虽然接受了西洋的教育思想,但不久便出现了偏差。
首先,我们从欧美国家学到了批判思考和创新思维的方法,但是在我国的教学体制下,以分数为唯一的依据。在他们的教学中,只剩下了一堆又一堆的公式,死记硬背的题目,以及一叠叠的历史时间表,而忽视了所学的内容。你是否会注意到,许多同学根本就不知道他们所学习的东西究竟是用来干什么的,而是把时间花在重复的练习和练习上。这样一来,能让学员们感兴趣的课程,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
说起语言教学,你是否会想起“背诵课文,做大量的习题”?这门课,本来就是为了提高考生们的文学素养、语言表达能力、思考能力,结果,被一遍又一遍的“考试技巧”、“必考内容”给限定住了。
在语文课上,他们不再念诗词,也不再写作,而是背诵课文,做习题。他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看那些他喜欢看的书。他对语言的喜爱,他的表现,都被一叠又一叠的卷子给压住了。许多同学的语言能力并不差,只是他们没有时间发掘和培养自己的文学爱好。
还有就是,明明是要训练人的逻辑推理与实践,结果就是单纯的死记硬背,做一些简单的数学运算。
在中学和大学阶段,许多学生所学到的都是一些简单的理论和公式,却没有把它们应用到实际应用当中。而且,现在的科学教学,早就失去了兴趣,很多同学连尝试、探索新领域的机会都没有。本来是一个有着无数可能性的领域,现在却变成了成堆的机械记忆和单调乏味的作业。这样既压抑了大学生的创造性,又不利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你看看当今的大学生,他们很少有自己挑选自己喜欢的书,也没有时间进行科学研究。
上课的时候,教师的眼睛永远都在试卷上,而学生则是在做题,做题,做题,做题,再做题。在这种教学方式下,能让人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可能性近乎于无。
你能想像,经过长期以考试为导向的学习,我们的学生到了大学以后,还能有多少革新与变化?连自己的思想都没有,还谈什么新的突破?
遗憾的是,这种教学方式未能为我国未来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创造性人才。虽然我国每年都会出现大批的博士生、硕士生,但是其中能在学术界做出一番成绩,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的,却是少之又少。
怎么可能?就是不让他们有充分的思考和追求自己的真实兴趣。考试为我国造就了大量的人才,但“思想家”、“创新者”的数量远远不够。
更重要的是,这种教学方式对许多有潜力的学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许多原本有着特殊爱好与才能的学子,由于考试的巨大压力,过早地抛弃了理想,并逐渐迷失自我。
大学生因缺乏对自身的学习兴趣与兴趣,而失去了自身发展的动机。到最后,他们就变成了一个“高分低能”,不能对这个社会做出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中国的教育体系,不管是语言、科学,都深陷于以“分数”为唯一的评判标准的恶性循环之中。
我们过分重视高考分数,将学生看成“高分”的“机器”,却忽略了对人才、人才、人才的全面发展这一根本要求。直至今日,我们才意识到“高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思维与创新意识不足等问题。
教育界的学者和许多人都对此提出了警示,要求回到课程本身,重视学生的学习和创造。
由于要使教学回归到“培养兴趣”与“激发创新”的轨道,就不可能为将来的社会提供最优秀的人才。这已经不只是一件事了,而是一件关乎全社会发展的大事。
不知各位是否有同感。你有没有在童年的时候为了应付考试“刷题”?你有没有在学校的时候,被迫去背枯燥无味的课本,甚至没有机会去看一本课外书?在这门科学课程里,似乎什么都不感兴趣,只有那些公式与理论。
你是否想过,当初你要是有更多的精力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是不是也可以变得更加有创意,更加独立地思考?
现在,我们国家的教育体系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我们都是其中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办?现在,是我们共同反省和检讨我们的教育制度的时刻。您觉得怎样给我们的儿童提供更多独立思维的机会,从而真正造就出一个有创造力的将来的人?
记得上学时,老师明确说过,学习不是给自己学的,是应付考试的。因为学的东西很多都用不到,但考得到。如果是给自己学的,那就是学用得到的东西,是按照自己的理想选择科目。 梦想着未来有一天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想学的科目,发展自己的特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