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 我们生命的根---读卢勤的《做人与做事》(附图)
大自然 我们生命的根---读卢勤的《做人与做事》(附图)孙云晓
读卢勤的《做人与做事》一书,最使我动心的篇章是《把童心童趣还给孩子》,因为这一篇章提出了一个被人忽略已久的却又十分重大的问题,即孩子的成长与大自然究竟是什么关系?
卢勤和小记者们去访问国家总督学柳斌。12岁的孩子问62岁的老人:
“柳爷爷,您小时候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事?”
“捉小鱼小蟹呀!”柳斌兴奋地脱口回答。
“小时候我住在农村,我家旁边有一条河,小河里小鱼、小虾、小螃蟹可多啦。我很会抓小鱼,双手轻轻插入水里,就能捧起一条鱼。我和小鱼玩一会儿,再把它放回水里。抓螃蟹最有趣,夜晚打着灯往河里一照,河边被照得通明,螃蟹一见亮就躲了起来。这时,只要你轻轻搬开河里的石头,就会看到小蟹全都在石头下面……”
卢勤被柳斌绘声绘色的讲述迷住了,可她看看几位小记者却愣住了,“只见孩子们脸上表情平淡,没有兴奋,只有陌生。”于是,一股悲凉涌上了卢勤心头。她呼吁成人社会:“把孩子放回大自然吧!”
我常常在想,大自然对于人类究竟是什么呢?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我确信:
大自然是人类唯一的摇篮!
大自然是我们生命的根!
大自然是我们最伟大的老师!
生活无数次地证实,亲近大自然的人,固然不能保证永远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行,而疏远大自然的人,注定难以进入和谐人生的正常轨道。
在《做人与做事》一书中,藏族小姑娘意娜的故事也令人难忘。一天,爸爸带她去草原上玩。她留心观察草原上的一切,被大草原的美丽打动了,回来就画了一幅图画,并配上了一首小诗:
“我和牦牛去草原/那里有青青的小草/那里有蓝蓝的天/那里没人捉小鸟/那里太阳的脸上没黑烟。”
意娜的配诗画在国际上获了大奖。她为何有此创意呢?作者亲耳听她说:她去小树林玩,能听到小鸟说话、蚂蚁搬家的声音;她和妈妈去自由市场买东西,看到被砍下的牛头正看着她伤心地哭泣……
柳斌说:“孩子固然是家庭的孩子,社会的孩子,但首先应该是自然的孩子,大地的孩子。我们需要塑造孩子,但不能以牺牲孩子的天真,不能以一代人的刻板为代价。因为被这种呆板所钝化的,恰恰是人类活跃的思维,被磨损的恰恰是灵感与悟性。”他还特别强调:“童趣、童真、童心必须予以精心保护,使之不受践踏,不受破坏,因为这是形成健全人格的最为重要的基础。”
柳斌不愧是教育家,他的这番话说得何等好啊!
然而,现实状况却让人感慨万千。一方面,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回归大自然的必要性乃至紧迫性,另一方面,孩子们越来越远离大自然,甚至偶尔走进山川竟觉得索然无味,似乎远不如看电视玩电脑游戏来得痛快!如果再仔细瞧一瞧,会发觉许多孩子小小年纪而心已经很苍老。
孩子们唱道:“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人是我/每天起得最早的/睡得最晚的/是我是我还是我。”
孩子,还有童年吗?
在读《做人与做事》一书的时候,我想到了这些问题。我想呼吁全社会猛醒过来,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做断了根的浮萍,成为精神上的流浪儿。
真正的教育不是枷锁,而是人的解放!
让孩子像小马驹儿一样,在大自然里自由奔跑吧!让他们摔跤,让他们淋雨,让他们汗流浃背,让他们仰望蓝天大口喘气……
科学大师爱因斯坦说:
“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亲身的经历告诉我:与大自然亲密无间的日子,是永远无法忘怀的日子,也是我一生中受到的最好的教育,因为人是在体验中长大的。
作者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做人与做事:我和爸爸妈妈共同的话题》卢勤著,接力出版社
《光明日报》2001年5月24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