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jianwen
发表于 2010-6-30 01:03:03
本帖最后由 lijianwen 于 2010-6-30 01:18 编辑
回复 10# 月在回廊
对了吧,没黑边,没变形,我的方法只能解决这个。清晰度不够的问题,你可以加大码率,如果很在意压缩比,可以在滤镜填入352*480,最后输出352*480的16:9,祝你成功。
原本很简单的一个黑边或者变形问题,总是要求菜鸟们去计算、看这贴看那贴,菜鸟是很容易晕死的,晕死了问题还是没解决----这是我对点拨论坛解决黑边问题的感想。不是吗,去年讨论到今年,看帖看了一万遍,也进步的太慢了吧!
IsaacZ
发表于 2010-6-30 04:20:36
本帖最后由 IsaacZ 于 2010-6-30 14:08 编辑
回复 11# lijianwen
我在5楼建议楼主看帖是因为他在顶楼问到 1.882 比例是怎么来的。
关于那些计算,只是帮助新手了解“像素比”的概念。在实际应用中多是等比例转换,因此无需计算。
就楼主的例子来说,源比例是 1.882,按8楼的设置,相信输出画面已经变形了(被纵向拉伸)。
实测图片:
源文件画面 640*340:
输出视频分辨率720*480(16:9),播放时被渲染成 853*480 画面,用 kmplayer “你所看到的”截图如下:
以上两幅画面乍一看好像没什么不同。但是,一旦对新生成的画面进行等比缩放,再与源文件在一个参照线下进行比较,就会看出其中的细微差异。如下:
将输出画面等比缩放,如与源文件等宽,则为 640*360,比源画面高出20像素。点击图片看大图:
将输出画面等比缩放,如与源文件等高,则为 604*340,比源文件窄34个像素。点击图片看大图:
在上例中,由于源比例是1.882,与标准16:9的1.78比较接近,所以用肉眼可能不易分辨。一旦这两个数字悬殊加大,则结果会十分明显。
源文件:高宽高比 725x296(2.45:1):
自定义为 720x480 并输出为 720x480(16:9),播放并渲染后:853x480:
脸被拉长了。
IsaacZ
发表于 2010-6-30 05:04:09
IsaacZ的建议是:不去动“视频重置大小”滤镜,而是直接用 704*480(NTSC 29.97fps) 或 704*576(PAL 25fps)来输出,这样得到的是最接近源文件比例的画面。
以 704*480(NTSC 29.97fps)为例:
所以我仍然倾向于用 704 打头的来处理所有视频,这样不论源文件是否是标准比例,得到的都是忠实于源文件的观看比例。
lijianwen
发表于 2010-6-30 11:40:08
回复 13# IsaacZ
版主你好!
源文件640*340,像素1:1,明显是一个错误的原始文件,根本不是16:9。源文件的压缩者一边看世界杯一边压缩,把本应该640*360压成了640*340,编码以后修正成了正确的16:9,谁更正确呢,答案显而易见吧?----千万不能把你下载的原始文件100%视为正确无变形压缩。先不谈2.21比例的电影,我们的正确来源无外乎16:9全屏和4:3全屏,我们最后要输出得到的也只有16:9和4:3---这为我们修正原始文件错误提供了依据,原理这里不详说了。
版主的第二例子,明明不是16:9的,你把它上下拉伸成16:9,不明显变形才怪。对于你第二例这样的情况,TE4编码的时候采用的是另外的方法,因为不论什么文件,我们在电视上最终只能以4:3或者16:9来播放,我们就要在保持源文件宽高比(TE4有个勾,不去掉)的情况下,上下加入黑边来解决----幸好,TE4也能轻易完成,方法这里不详说了。
征对版主最后的建议,我也发问:如果我们要输出352*480---16-9,又怎么办呢?我要把16:9的输出成4:3的又怎么办呢?是不是都要去进行复杂的计算呢?........
我如果做出来的图像是变形的,我早就失业了。如果是错误的方法,我也不会拿到这里来给大家分享。说句实话,版主的基础知识让人极为佩服,但在TE4编码问题上,实践还是比较欠缺的。
资源共享,真诚交流,论坛的意义就是实事求是寻求正确答案,欢迎大家继续交流提高。
IsaacZ
发表于 2010-6-30 13:59:45
本帖最后由 IsaacZ 于 2010-6-30 14:07 编辑
回复 14# lijianwen
IsaacZ是就事论事,在12楼只是针对楼主提供的数据作了相应测试。有两点证据证明我的论证没有错:
1、楼主的视频源是网络视频(叶问2.RMVB),此种格式只为在网上流通,制作者没有将来用于刻盘的初衷,因此不必追究其比例是否符合DVD标准。
2、源文件带黑边,说明已经是考虑到黑边问题,画面部分的比例应该是正确的,因此不必作任何“修正”。
综上所述,所谓“把本应该640*360压成了640*340”,是没有道理的。
我100%地同意“千万不能把你下载的原始文件100%视为正确无变形压缩”,但是我们还应该考虑一点,凡是制作RMVB大片的,因为频繁操作的缘故,技术往往比较过硬。相信99%的情况下,我们见到的RMVB大片,比例都是正确的。这里我说的“比例正确”,是指我们看到的不包括黑边的画面部分里,人物不变形,和原始文件一个样子。至于为了字幕美观,硬是在宽屏视频的上下加上黑边来把字幕放进去,会导致最终视频成为什么比例,这个我们无法去预想,结果可能千差万别,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画面部分基本上不可能变形。
综上所述,楼主的源文件不大可能出现那20个像素的谬误。
以上是说楼主的源文件没有错误,那么我的源文件呢?这个640*340 绝不是来源于一个错误的压缩者,而是我从一个像素比1:1的大视频画面上截取得来,原来的画面在此:
稍微动脑想一想,这个从大画面上截取的小图片,人物比例也应该是正确的。(并非只有16:9才是正确的)。既然源文件比例正确,当然不需要“修正”,那么由此证明,自定义分辨率与输出分辨率相同所导致的像素数差异恰恰证明了输出画面已然变形。
第2个例子的源比例当然不是16:9,这我怎会不知?——我在画面左上角已经注明了分辨率,图片上方的注解也声明了画面比是 2.45:1。
第2例图片前面的讲解是第2例存在的缘由,这里再重复一遍:
在上例中,由于源比例是1.882,与标准16:9的1.78比较接近,所以用肉眼可能不易分辨。一旦这两个数字悬殊加大,则结果会十分明显。可以看出,第2例只是通过一个极端的例子来证明同一种做法(自定义分辨率同于输出分辨率)的失当。
总结:因为我们平常所获得的源文件的差异性,在“中央(定制大小)”处自定义分辨率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不是说它没有用,而是辩证地讲,这种方法仅限于源文件画面宽高比符合DVD标准的情况。
谁的方法更好?
针对第二例特殊的宽高比,你提到用TE4XP有“另外的方法”,要保留勾选“保持源文件宽高比”。事实上,这仍然是“视频重置大小”滤镜下的选项,其默认值就是勾选状态,因此我才说,根本不要去动这个“视频重置大小”滤镜,而是直接在输出模板中设置输出分辨率为704*480(NTSC 29.97fps)或704*576(PAL 25fps)就可以了,程序会将标准4:3和16:9的源文件输出为满屏,将比例不符合DVD标准的自动加上黑边,所有标准与非标准比例的源文件均自适应,难道这种方法不比每次载入源文件都进入滤镜调整一番来得简单?就算把“定制大小”滤镜里面的参数存为滤镜模板,还不得为每种分辨率都存一个模板?到用时不得费心选择?这究竟是简单了还是复杂了?
引用lijianwen兄的问题:
针对版主最后的建议,我也发问:如果我们要输出352*480---16-9,又怎么办呢?我要把16:9的输出成4:3的又怎么办呢?是不是都要去进行复杂的计算呢?
回答也还简单——不需要怎么办,直接定义输出分辨率为352*480,画面比16:9,让程序自己去算,黑边该加就加,不该加就不加。谁还计算什么了?只要源文件人物比例正确,输出的人物比例就是正确的。
再次重申:3楼提到的“[经验] [原创]像素比、分辨率、宽高比(画面比例)的概念区别及其在小日本转换软件当中的影响”一帖,只是普及基本概念,让大家知道像素的形状并不总是正方形的(像素比1:1)。里面涉及的计算算式在压缩转换的实际应用中基本上用不到。真要精细计算 像素比 时我们还有像素比计算器可用,对不对?至于12楼和13楼里面对图片像素的比较,显得计算很复杂的样子,那也只是为了证明“定制大小”的不妥之处,一个普通视频转换者如果不是为了研究比较,也无需做这个计算工作。因此,说我的方法必须进行复杂的计算是没有根据的。
IsaacZ确实在实践上比较欠缺。不瞒大家说,孩子大了,已经两三年没刻过一张视频碟了,在坛子上跟大家交流的经验基本上是纸上谈兵,最多是在电脑上作个测试,刻录机的连接线都已经很久没接过啦(为了省电,呵呵)。
lijianwen
发表于 2010-6-30 17:28:16
本帖最后由 lijianwen 于 2010-6-30 18:24 编辑
回复 15# IsaacZ
楼主的视频源是网络视频(叶问2.RMVB),明显是宽幕电影,源文件作者为什么要加上下的黑边?如果用于网络,加黑边完全没有必要,何况这黑边加的跟16:9只差20像素,我的怀疑也是正常的。我们在不知道原作者用什么方法加黑边的情况下,就不能说原作者一定是正确的,是吧?如果非得确认,恐怕得精确剪切掉黑边来查看剩下的像素值了。正因为版主完全相信原作者,才得出无需“修正”的结论,我俩谁也没错,相信和不相信原作者而已。
接下来,版主认为RMVB大片制作者技术过硬,无条件正确,这个我不便发表意见。
楼主的截图720*408(16:9)已经规定了是16:9,像素无关紧要,使用滤镜以后,绝无变形--因为最后的输出是16:9满屏的。
滤镜模板的问题,比如NTSC,做碟的人,只需3个模板,720*480、352*480、352*240,并不多也不复杂。
版主的方法,输出的时候选704*480,以前我也是这样的,实践发现,对于很多的素材,这些素材可以肯定是16:9摄像机录制的,编码后左右两边还是出现1-3个像素的黑边,面对这种情况,版主是不是要计算了,因为704不正确了需要修改,这不能说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用滤镜则可以满屏16:9,此为修正,变形回到原有的正确。
版主的办法,部分解决了左右黑边的问题,但还有上下小黑边的问题。例如,网络上最常见的576*320--16:9满屏的素材,在转换成352*480-16:9MPEG用于制作DVD的时候,上下一定出现5个像素以内(估计)的黑边,16:9的完美画面被小黑边占据,原始图像必然变形了。这里的480是无法改的,改了就不能打包。使用滤镜填写352*480则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看来TE4并不完美,是么?鉴于此,咱们也不能贸然说“让程序自己去算,黑边该加就加,不该加就不加”,是吧?实际上,奇怪的黑边例子不胜枚举。
总结:版主的方法也是正确的,但不能解决为数不少的黑边问题--例如上面的576*320--16:9转352*480--16:9(上下小黑边),版主的方法无能为力,足以证明版主方法的局限性,这时,谁的方法更好呢?。我跟版主的分歧在于,我认为变形是修正回到原有的正确,版主则认为是微小的图像扭曲。
我的思路:摄像机只有16:9或者4:3,不管后续的人如何转换编码,只要画面没有被剪切,我们都可以通过TE4的滤镜来实现满屏,输出回到原来的16:9或4:3,这样的画面是绝不变形的,即使变形,也是修正了原作者的错误。
对于宽幕电影,情况多多,此处不便讨论。
如果版主接触更多的视频转换例子,就会理解我的方法了。
IsaacZ
发表于 2010-6-30 20:36:26
本帖最后由 IsaacZ 于 2010-6-30 20:49 编辑
回复 16# lijianwen
首先说一下,我提供720*408的原图只是证明原来的人物比例是正确的,从截图中部挖取的640*340的人物比例也是正确的,并没有拿720*408作为源文件来转换的意思。
我已经明白定制大小所起的作用,它相当于把棋盘上所有纵横线都擦掉,再依据目标分辨率数值在棋盘上重新画线。因为定制大小的作用是缩放,高于输出值则放大画面(裁切外边),低于输出值则缩小画面(外加黑边),所以如果自定义数值与输出值相同,则正好满屏。
我们现在争论的焦点是,究竟这个满屏是不是正确的人物比例?应该说,答案完全取决于源文件的比例是否正确。这一点可以达成共识:如果相信源视频作者,则无需修正;如果觉得源文件作者失误,则通过参数设置来修正。
接下来我们看究竟设置什么参数来修正这一点。
lijianwen 兄反复提到自定义分辨率对源文件参数的修正作用,不外乎是因为源文件的分辨率与画面比未能照应。但自定义分辨率是不是最省事的办法呢?
我们以上面最后提到的源文件为例。720*408(16:9),导入小日本后会被识别为像素比1:1,这个比例正确吗?通过这两天的讨论我才真正地开始怀疑。
我尝试播放此源文件,并对播放画面截图,发现源文件被渲染成了 725*408。计算得知: 725/408=1.78=16/9,这正是源文件自带的比例。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播放器在播放时首先调用了两个数值,一个是分辨率中的高度数值408(纵向像素数),一个是画面比16/9,再用高度408乘以画面比16/9得到渲染后的宽度值725(约值,只是画面宽度,不等于横向像素数),再用此宽度值725除以源分辨率的宽720(横向像素数)得到源文件的真实像素比。我们算一下这个像素比应该是多少:
408*(16/9) / 720 = 725/720 = 1.0074
这说明此源文件的像素比根本不是1:1。那么为什么把这个RMVB导入小日本后会自动识别为像素比1:1呢?IsaacZ测试将多种格式文件添加到小日本,发现除了MPEG编码的源文件以外,其他都是识别为像素比1:1。这说明,小日本将源文件识别为像素比1:1(正方形像素)是一种“习惯”,而没有什么道理可言。
综上所述,可知最大的症结所在是源文件的宽高比是否设置正确,因为宽高比决定像素比,所以它们是一回事,都在一个下拉框里面选择。只不过,我们要真正地去选择,而不应该任由小日本识别为“像素比1:1”。落实到做法上,很简单,就是用源文件自带的画面宽高比去定义小日本“素材特性”页面上的宽高比,仍然不用去动“视频重置大小”滤镜。至于输出模板上用什么分辨率,就无关紧要了。当然,有时候源文件自带的宽高比可能不正确,我们就要先根据分辨率或肉眼判断的方法来确定其正确的宽高比。
lijianwen
发表于 2010-6-30 22:01:20
回复 17# IsaacZ
版主这次说的开始上道了,也充分展示了版主的功底,不说佩服都不行。
TE4自动识别属性那里有10个选项,熟手尚且犹豫不决,何况菜鸟。而使用滤镜,则TE4属性里面的选项,识别错误的也好,手动改的也好,不论对错,完全没有作用,所以我才倾向于使用滤镜。
然而,只改属性是依然不够的,再提供一个例子:请版主自行压缩一MPEG视频,720*480-NTSC-16:9,完美无黑边的,转换成352*480--NTSC--16:9,采用版主的不动用滤镜,你可以改选属性的任一项,10项全试一边,不是左右黑边就是上下黑边,根本不可能完成转换。----TE4真的不完美,是吧?
期待版主的理论解释,这个话题很快会有完美结局,对大家都有意义的。
IsaacZ
发表于 2010-6-30 22:51:19
我一直在测试,现在又要修正了,不好意思!:loveliness:
我做了一个1024*576的图片如下:
图片都是像素比1:1的,故分辨率相除即得画面比,1024/576=16/9。因此,导入小日本后,不论是识别为像素比1:1还是画面比16:9,都是一码事。可实际情况是,不论改与不改宽高比,输出为720*576(16:9)后,都带左右黑边。如图:
通过放大查看,发现每一侧的黑边宽度是 11 像素,如图:
再测试,用 704*576 输出是完美全屏。如图:
开滤镜,用“全屏显示(无缝)”,输出 720*576,是全屏,但上下边被切掉几个像素:
开滤镜,定制大小 720*576,输出 720*576,得完美全屏:
IsaacZ
发表于 2010-6-30 23:14:10
720*480-NTSC-16:9 转换成 352*480--NTSC--16:9 我也测了,不动用滤镜是上下黑边。
看来小日本真不完美。必须两种方法结合着用了。
好在通过讨论,各种方法都已经在这里展示出来了,大家愿意用哪个就用哪个吧。